游客发表

【百城39】禄丰:“恐龙之乡、化石之仓“

发帖时间:2025-04-05 11:24:51

宋明道学和西方形而上学的比较,头绪众多,话题纷扰,纠缠不清,但大体说来,不外乎上述三个层面,从有无、知行、言意三对概念中,透露出来的是中西哲学各自不同的传承理路和文化背景。

由考试出身者,即学而优则仕,以为政府官吏。班固乃以孔子之学,上承六艺,下统九流,此说几为由班固至清末之学者所公认。

【百城39】禄丰:“恐龙之乡、化石之仓“

亦与汉代纬书与一般儒者心目中,以孔子为天降之圣,一般人所不能学者不同。人人有此良知、此心性,即人人有成孔子的可能。然他对孔子之人格德行之境界,则亦多推崇。刘勰又后司马迁五百年,而意在以文学理论承继孔子。孟子以孔子为集先圣之大成,亦未明说孔子为儒家。

即正因我们不能确定此诸书之著者,我们更可对此诸书之著者,只求发挥孔子之道,而不求传其个人之名的精神,更加以感佩。王者不兴,而《史记》—书兴,即足承孔子后之五百年运。由此可以证明,庄子的反诘是成立的,也是成功的。

由于这个悖论,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,会产生很多误解和歧义,造成理论上的模糊甚至混乱。你说‘你如何知道鱼的快乐?,(这话表明,你)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(鱼的快乐)而问我,我(告诉你,我是)在濠梁之上得知的。所以,这样的解释既不精准,也不完整,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。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,召见石匠说:你也试试为我表演一下你的本事。

在全部《庄子》中,从开篇《逍遥游》到终篇《天下》,庄子与惠施的踪迹贯穿始终,他们的对话不胜枚举。(罗素《西方哲学史》下卷,392页)罗素的办法就是用符号(C/X)替代某些名词或短语,然后用逻辑公式进行推演。

【百城39】禄丰:“恐龙之乡、化石之仓“

庄子曾感慨: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。罗素说:我所说的摹状词是指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的短语,不用名字来指明一个人或一件东西,而用某种据假定或已知他或它特有的性质。下面我们就试图解开这个千古难题吧。根据这个理论,‘存在只能用来给摩述(摹状词)下断言。

接下来我们将会有连续的论证。很明显,我说这话和说‘圆正方形不存在不是一样的陈述。石匠挥舞斧头(运斤)像一阵风,泥画匠人放手听任其砍削,白土尽除而鼻子毫无伤害。庄子曰:鯈鱼出游从容,是鱼乐也。

宋元君闻之,召匠石曰:‘甞试为寡人为之。当然,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,他自己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。

【百城39】禄丰:“恐龙之乡、化石之仓“

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斲之,尽垩而鼻不伤,郢人立不失容。因为哪里就有方位、地点的含义。

奥地利哲学家迈农(A. Meinong)首次提出,当人们说金山不存在时,他们使用的金山一词,就已经肯定了与之相应的东西的存在,在这句话里至少是金山的观念的存在。作为大哲学家、大思想家、大文学家,庄子在茫茫人群之中试图寻求一个可以对谈的高人雅士,几乎不可能。语言与逻辑的关系问题,是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。(《徐无鬼篇》)庄子送葬时经过惠子墓,回头对跟随的人说:有个泥画匠人(郢人)被一点白土水污(垩)溅到了(漫)鼻尖上,只有苍蝇翅膀那样薄。从这个论证,我们至少不能排除庄子对于语言本身存在的一些悖论的认识,与迈农、罗素等人思考的语义本身容易造成的悖论,存在相通之处,这绝不是对庄子妄自夸张和拔高。匠石曰:‘臣则甞能斲之。

因为惠施说你(庄子)如何知道鱼快乐的问话,就已经包含了你(惠施)已经知道我(庄子)已经知道鱼快乐。或者,说得更完全一些就是:有一个实体C,使得若X是C,‘X写了《威弗利》这个陈述便是真的,否则它是假的。

当然,庄子在这里揭示的语言现象自身的问题,不仅惠施无法回答,两千多年来也无人能够回答。由此可见,庄子与惠施可谓知音。

其实,庄子也是利用语言自身的问题造成的歧义来反诘惠施。濠梁之辩表明,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即已经发现了语言本身的悖论,并成功运用于论辩之中。

这似乎意味着金山是一种东西,圆正方形另是一种东西,固然两者都是不存在的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罗素提出了一种摹状词的理论。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,哪里与怎么如何,其义实际上区别不大。因而,金山不存在的意思是:没有一个实体C,使得当X是C时,‘X是金的而且是山是真的,否则它就不是真的。

泥画匠人站在那里神色自然,毫不惊慌。(罗素《西方哲学史》下卷,391-393页)迈农和罗素实际上提出了语言自身的一个悖论。

惠子曰: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庄子曰: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惠子曰: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。子曰‘女安知鱼乐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

因为,这也是20世纪西方分析哲学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。这句话的前一部分,即而且二字以前的部分,定义成指《威弗利》的作者存在(或者曾存在,或者将存在)的意思。

自夫子之死也,吾无以为质矣,吾无与言之矣。为什么你如何知道鱼快乐的问话,就已经包含了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呢?这个难题可能是难住历代注庄者,包括当代的庄学研究者的拦路虎。我们在这样的语言哲学背景下再看濠梁之辩。庄子送葬,过惠子之墓,顾谓从者曰: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,使匠石斲之。

知音难觅,有一知音,弥足珍贵。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濠梁之辩了: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

但是,如何解释这一段对话,却是千古难题。而且,重要的问题还在于,这些解释都没有涉及庄子对于惠施问题的最后一个问答,即子曰‘女安知鱼乐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

可见这句话解释确有难度。这个方法虽然繁琐,但只能这样,才能解决几千年留下的语言悖论。

随机阅读

热门排行

友情链接

友情链接